所在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闻动态 > 正文

《西电博物馆里的中国第一》系列文章荣获陕西省优秀科普作品一等奖,创作团队告诉你背后的故事

发布时间:2023-11-07 来源: 作者: 浏览数:

10月23日,2023年度陕西省优秀科普作品评选活动结果揭晓,由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博物馆推荐的《西电博物馆里的中国第一》系列科普文章获优秀科普作品一等奖。

陕西省优秀科普作品评选由陕西省科学技术协会、教育厅组织在全省范围内遴选,每年评选一次,旨在深化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在全社会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提高全社会科学文化素养。

本年度共评选出科普文学作品25项,一等奖仅2项。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档案馆/校史馆/博物馆组织采写《西电博物馆里的中国第一》系列特稿,以博物馆收藏的“中国第一”系列展品为基础,系统挖掘、整理文物背后的故事,形成了《从单晶锗到氮化镓:半导体材料的追‘芯’人》《格致门里的电波之光:西电物理学科电波传播研究发展回溯》《当流星划过东方:红色传奇之西电“流星余迹”通信研究溯源》《电缆神探:雷达电波的跨界之旅》《探雨者的脚步: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与中国首部气象雷达诞生溯源》等篇章,同时建设微党课、微信推文、微视频、博物馆里的思政课等特色资源,打造“西电博物馆里的中国第一”系列科普及思政资源。

IMG_256

01

第一炉单晶锗

IMG_257

▲ 本特稿由“西电记忆”于2022年6月13日首发,被“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西电微院”、“遇见秦关”、“半导体产业纵横”、“西电离退休”、“宽禁带半导体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今日仙电”、“竹园1号书院”、“海棠3号书院”、“新材资讯”等微信公众号转载。

该篇以西电研制的中国第一炉单晶锗为线索,讲述了半导体材料从单晶锗到氮化镓演变历程中西电微电子学科所做的贡献,叙述了在此期间的几代西电追“芯”人,为追赶世界技术前沿,涌现出以张义门、孙青、郝跃、张玉明为代表的三代西电微电子人,薪火相传,为西电乃至中国集成电路事业日夜不辍、扎根西部、艰苦奋斗的故事。

02第一套流星余迹通信系统

IMG_258

▲ 本特稿由“西电记忆”于2022年4月1日首发,被“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西电校友总会”、“西电ICT校友会”、“海棠1号书院”、“西电离退休”、“西电通院”、“西电学工”、“西电本科生院书院三自总队”、“竹园3号书院”、“遇见秦关”等微信公众号转载。

该篇以西电研制的中国第一套流星余迹通信系统为线索,叙述了西电学人围绕流星余迹通信研发留下的历史印迹,侧面记录了西电通信学科逐步发展壮大至今的光辉历程。杨千里、吴海洋、刘增基以及李赞等一代代通信人默默耕耘在中国秦岭北麓,为国家乃至世界通信领域带来杰出贡献,显现出一代又一代通信人的青春热血与报国热忱。

03第一台毫米波通信机

IMG_259

▲本特稿由“西电记忆”于2022年9月20日首发,被“电磁兼容EMC”、“目标与环境光电信息感知研究团队”等微信公众号转载。

该篇以西电研制的中国第一台毫米波通信机为线索,侧面记录了西电物理学科从无到有,从有到优,从王一平、肖景明,到葛德彪、吴振森,再到郭立新,在几代学人的不懈努力之下,一段波澜壮阔的创业史汇入西电这曲与共和国同呼吸共命运的教育传奇的叙事之中。

04第一部埋地电力电缆故障测试仪

IMG_260

▲本特稿由“西电记忆”于2023年5月9日首发,被“遇见秦关”、“雷人说是”等微信公众号转载。

该篇以西电研制的中国第一部埋地电力电缆故障测试仪为线索,讲述了从发明到改进,以保铮、张栋国为代表的西电电子工程人,在过去的半个世纪里所折射出的西电与国家发展同呼吸共命运的赤子情怀。“技术报国”在秦岭北麓这片中国电子科技的高地上每一夜的灯火通明里,熠熠生辉,生生不息。

05第一部气象雷达

IMG_261

▲本特稿由“西电记忆”于2023年7月5日首发,被“西电导航”、“西电离退休”、“雷人说是”等微信公众号转载。

该篇以西电研制的中国第一部气象雷达为线索,回望了自1944年以来,西电及其前身参与中国气象情报事业的光辉历程,记录了从王诤、刘克东、张乃召等组建延安气象观测站到茅于宽、保铮、蔡希尧等研制成功中国第一部气象雷达的历史细节,新中国气象事业的起点与西电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

以上五篇文章已印刷成册,广泛用于校史馆博物馆展陈宣教、三馆对外交流及大学生思政建设等工作中。三馆尚余少量读本,我们将在本推文留言区抽取优质评论赠送!数量有限,欢迎互动!

IMG_262

目前,除上述五篇已发布的文章外,三馆策划《西电博物馆里的中国第一》系列推文,已完成《“深空快递”的编码者——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图像所图像压缩技术的发展》《比特世界里的追光者——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计算机学科发展溯源》采写和编辑工作,将在近期陆续发布。

创作团队

190a5256788261feed81e435b4f968e.jpg

主笔关宏才

脱胎于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军校三雄之一西军电的西电,九十余年的发展历程与共和国的浴火诞生和民族的走向复兴始终同呼吸共命运,这座著名学府以及数十年活跃在这座校园中的人和事,正如它的校歌的歌名《与共和国同行》一样,始终是国家发展足印之具象。在过去的两年中,当我以一个非虚构写作的实践者的目光审视这里尘封的历史,走进一张张发黄的档案卷页的字里行间,走近一张张或年届耄耋或正当盛年的面孔旁,我被这里透过文字记录以及口头讲述的故事深深打动。写作的社会责任在于用文字雕刻时光,铭记那些鲜活的生命曾经走过的青春中于这时代进步之间千丝万缕的关系,在大历史的背景中重新发现人之于家国的意义和价值,并将这种意义和价值以文章的方式告诉今天的大学生以及更多专业域外的人,让他们在文字呈现的历史氛围中感受历史,给予生命以滋养、启动甚至激励。这是《西电博物馆里的中国第一》文字出发的初心,更是执笔走进故纸堆深入研究的底层动力,我是秦关,一台不断进步的故事挖掘机,我们在新的故事里面再会。

内容挖掘

微信图片_20231030105356.jpg

张朝:

西电校史上的诸多“中国第一”是每一个西电人引以为豪的骄傲,长期以来,我们对“中国第一”的理解和认识只停留在几个字的标题中,而创造“中国第一”的人物、时间、故事等关键信息在“西电记忆”中只有片段,通过对档案、时代物证的再挖掘,对当事人和见证者的口述史采访,让我们对“中国第一”有了更全面、立体、系统的认识,也实现了从藏品到故事,从故事到人物的解构,让博物馆的藏品真正实现了“透物见人”。

IMG_267

陈楠:

随着档案资源挖掘的愈加深入,我越发感受到入藏博物馆的重要项目成果、重大科研成就,远比一开始听到的名号更加深刻。希望以藏品为表,凝练一代代“西电人”艰苦奋斗、爱国为民的精神内核、情感内核,展示在国家发展民族复兴的过程中的西电智慧和西电力量。

宣传推广

微信图片_20231030100109.jpg

田鸽:

我们通过制作统一风格的海报、排版风格增加读者的记忆点。微信公众号具有短期传播效应,可在短时间内获得较多的阅读量,但为了增强长期传播效果,我们将每篇文章做成方便携带的小册子,在短期传播效应过后利用实体读物持续保持长期传播效果,对学校的学科建设也能提供一些依据。

微信图片_20231030100456.jpg

任丹:

非常荣幸参与到《西电博物馆里的中国第一》的宣传推广工作当中。我深刻感悟到92年来,西电人艰苦奋斗的红色光辉历程和胸怀祖国、敢为人先的科学家精神。赓续红色根脉,祝新时代的西电人,不忘初心,追求真理,勇攀科学高峰!

微信图片_20231030103944.jpg

马子仪:

宣传推广采用新媒体和制作实体册子两种方式。线上,利用“西电记忆”平台宣传,结合新媒体传播范围广,查阅方便等特点,对文稿进行个性化排版设计,增强可读性,并开展推文转发和互动活动,扩大线上影响力。线下,将册子陈列至西电博物馆中,引导参观人员阅读,拓宽线下覆盖面。

讲解策划

微信图片_20231030110403.jpg

肖传坤:

西电博物馆和校史馆珍藏着92载校史中的一颗颗璀璨的科学明珠,作为西电大学生讲解团的负责老师之一,理应通过讲解工作激活馆藏资源,宣扬“西电创造”,讲好“西电故事”,让“西电博物馆里的中国第一”永远传唱,永葆华光。

微信图片_20231030101652.jpg

郭子娜:

宣讲是推进校史文化传播的重要力量,我们将科技通信史与思政教育相结合,以场馆展陈为载体,朝着弘扬西迁精神、汇聚西电力量、讲述西电故事、传递西电声音、展现西电特质的目标笃行不倦。

设计

微信图片_20231030102129.jpg

郭嘉平:

从设计者角度出发,在初期把握设计方向上,将本系列丛书定位为科普类书籍,故在后期书籍封面整体构想上,色彩以大胆明快的高饱和度颜色为主,介入对比色邻近色,运用色彩构成原理,把握画面的对比与调和,保证主体形象简洁清晰。字体上,结合画面整体明快风格,以黑体字为基础进行变形重构,深化科技主题。封面排版采用单体大特写,构图只保留主体物。书籍内页的版式则以可视性为主,巧妙利用留白做疏密对比,使版面设计形式感更强更丰富。

微信图片_20231030095912.jpg

毛三:

《西电博物馆里的中国第一》的封面设计,使用了书中介绍的元素作为设计的主体物,搭配饱和度对比度较高的背景,和醒目的标题,使书封的视觉效果能在一众书籍中脱颖而出,令人印象深刻。作为曾经的一名西电学子,也很荣幸在毕业后,还有机会参与到母校的文化建设工作中。整个合作非常顺利也很愉快,祝母校的各个方面都越来越好!

微信图片_20231030103407.png

李璋珂:

我们对于《西电博物馆里的中国第一》的封面设计,将主体元素作为画面的第一印象,搭配简洁清晰的主体形象及醒目的标题,强化科技感,大胆运用色彩对比度,紧抓读者视觉体验。文中为增强可读性,针对于读者进行了更加符合阅读特点的版式设计,更有效地引导读者进行阅读。

西电档案馆/校史馆/博物馆长期注重科普教育,通过挖掘馆藏文物与时代物证资源,依托《西电博物馆里的中国第一》让红色文化和科普故事走出校园、走向社会,在文化领域显著提升学校知名度与辐射效应,成为学校对内育人、对外交流的一张文化名片。

选题

fceca3d2c3ff0b5df38f5c0c4c55380.jpg

杨舒丹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一个博物院就是一所大学校,指出“要创新展览展示,推动文物活化利用”,要“守护好、传承好、展示好中华文明优秀成果”。如今,西电人可以自豪地讲,我们学校也有博物馆啦!一件藏品,一个故事;一件藏品,一种精神。如何让藏品活起来,让蕴涵在藏品中的西迁精神发扬开来,让更多的人解读到蕴涵在藏品中西电人的家国情怀,让更多的人感受到每一件藏品蕴涵的独特的红色文化魅力?基于这样的思考,三馆精心策划“西电博物馆里的中国第一”系列故事,巧妙地将“物”与“人”有机联结,融合了学科史、专业史与学院的历史纵深感,将展品解读与藏品叙事完美结合,力求让更多的人发现和感受到西电的科技美!

策划

e517507b26ea5ca9abbdb0737a3d076.jpg

秦明

“西电博物馆里的中国第一”是三馆策划的系列校史编研栏目之一。新中国成立后,西电开辟了我国电子与信息学科的先河,是国内最早建立雷达、信息论、微波天线、电子机械、电子对抗等专业的高校之一,也创造了我国电子与信息领域科学研究的多项第一。我们以西电博物馆馆藏的在当时领先的某一件科技藏品为线索,梳理和回顾了这些藏品背后学校专业建设和学科发展的历史,通过科普讲故事的方式,力图从一个侧面还原在历史大背景下学校电子与信息学科发展史。希望这个系列的文章,能够帮助师生了解到西电早期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的地位和贡献,更希望这个系列的文章,能够让大家感悟到老一辈西电科技工作者的崇高品质和家国情怀,为学校未来发展注入新的精神动力。